欢迎光临 黄山学院 旅游学院
 
教师相关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主要观测点解析
发布时间: 2012-07-14      访问次数: 6363
合格评估指标解析—学校定位与规划

 

 

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1.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
二级指标
1.1 学校定位
主要观测点
学校定位与规划

 
基本要求
学校办学定位明确,发展目标清晰,能主动服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符合学校发展实际需要;
注重办学特色培育。
量化(参考)数据标准及算法

 

观测点解读
学校办学定位:主要指大学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即大学在明确自身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宏观分析国际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现实和未来趋势,充分总结学校办学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办学经验和教训,在认真研究、准确把握学校校情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所提出的、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可以实现的中长期发展目标。
学校规划:学校规划是学校发展的总体设计。包括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这四个规划可以是独立的,也可在一个总规划中,内含这四部分内容。
办学特色:学校结合内外环境条件,在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办学风貌,主要指学科专业特色和办学传统特色。
 
内涵分析
学校办学定位主要包括总体目标、学校类型、学校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人才类型、服务面向等定位,在学校自评中应予以明确表述并相互匹配。学校办学定位依据三个方面:一是根据学校所在区域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二是依据自身的条件(师资队伍、管理水平、财物条件等),量力而行;三是学校发展的历史和潜力,定位应在继承中创新发展。办学定位的确定应有明确的佐证材料进行支撑。
学校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体目标是要确定:学校的类型(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等);学科(理工农医管经文等)结构;培养不同层次(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生等)人才的结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平时说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人才的类型是指研究型、应用型、应用研究型。人才的服务面向有两层意思:一是培养的人才是服务行业、服务区域经济,还是服务全国;二是培养的学生主要从事研究、开发,还是做基层的实际工作。
学校规划的目标应体现学校的定位,各项具体措施是为了保证学校定位的实现。学校要制定以总体规划为统领,以单项规划为支撑的完整的规划体系。其中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对保证本科教育的健康发展、稳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学科专业建设规划要遵循教育规律,要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要符合学校自身条件,切实可行,专业布局和结构要符合学校的定位。
对于学校定位和规划的考察不仅存在于这个观测点,而是贯穿于整个指标体系,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过程中的执行与保障情况,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等,考察学校是否理念与实践保持一致,过程与目标明确统一。考察方式除审阅材料外,还可以通过对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和普通教师的深度访谈来进行验证。
鉴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在合格评估方案中未设置特色项目,但在办学定位、专业设置等相关的评估标准中,注重引导学校培育自身的特色。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表
表Ⅰ   学校基本情况
II   校训、办学思想
表Ⅵ   学校发展规划
合格评估指标解析—领导能力
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1.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
二级指标
1.2 领导作用
主要观测点
领导能力

 
基本要求
各级领导班子遵循高等教育办学和教学规律,树立“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认真落实学校发展规划和目标,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较强。
量化(参考)数据标准及算法
 
观测点解读
教育理念:指学校的各级领导班子和教育工作者对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所持的信念和态度,也是对学校教育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教育理念应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领导的治校理念、教师的执教理念、学校的定位理念、学校的特色理念,以及学校的文化理念等。
 
内涵分析
新增观测点,侧重考察学校是否具有一支尊重教育规律、教育理念先进、综合能力(战略思维能力、管理能力、执行能力、凝聚人心能力、专业能力等)较强的各级领导班子,这对新建院校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新建本科院校多由专科学校升格而来,领导作用非常关键,在本科教育的初级阶段要牢固树立教学中心地位,处理好高校四项职能的关系:人才培养是核心,科学研究是基础,社会服务是方向,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引领。考察学校领导不仅包括校级领导,也包括中层领导。
学校领导应遵循教育规律,要处理好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建设、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统一性与多样性、“成人”与“成才”、规范管理与改革创新等的关系,要强化质量意识,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的观念。要结合学校的定位制定质量标准,并能够切实实行。
主要考察的内容包括:
1)各级领导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思想观念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先导和动力,也是高等学校发展的任务和要求。这个教育思想观念要具有时代特征,要随时代的进步不断的转变。在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的时候,学校领导在办学过程中应有先于群众的核心理念,在观念、制度、工作上有所创新。
2)学校的党政一把手是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对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负有重大责任,应该做到责任明确。学校的党政一把手要统筹学校的各项工作,把主要精力真正转移到教学工作上来,把质量意识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3)各级领导要树立“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并落实到具体的管理工作中,认真落实学校发展规划和目标。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表
II   校训、办学思想
1-1 校领导基本信息
合格评估指标解析—教学中心地位
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1.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
二级指标
1.2 领导作用
主要观测点
教学中心地位

 
基本要求
有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重视建立并完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各级教学管理人员责任明确,各职能部门服务人才培养情况好,师生基本满意。
量化(参考)数据标准及算法
   
 
观测点解读
 
内涵分析
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因此,教学始终是学校的中心。教学中心地位是指高等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学校领导及主要管理者对学校教学工作所持的认识、态度和作法,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主要体现,是学校领导重视教学工作程度的显现,是学校领导和管理者处理教学工作与其他工作关系时的准则。
教学中心地位既体现在学校领导在处理教学工作的言论和行动中,也表现在各级管理部门及管理者对待教学工作的态度和认识中;既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定位中,也体现在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各项政策中。教学中心地位应体现在怎样对待教学工作、怎样对待教师、怎样对待学生三个重要方面。
学校教学中心地位的确立可以根据以下内容进行考察:党政领导是否重视教学工作,经常研究教学工作,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是否正确处理人才培养、教学工作、与其他工作(如科研、社会服务)的关系;对教学的经费投入是否处于优先地位,并有稳定的来源;各职能部门是否都能围绕育人进行工作,并能主动为教学服务;学校的各项政策和规定是否都能体现对教学的重视;在对教师的考核中,是否实行教学质量考核一票否决制;育人工作是否已成为学校的舆论中心,师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感受和满意度及对各职能部门服务教学的评价等。以上工作关键在于落在实处。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表
合格评估指标解析—人才培养思路
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1.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
二级指标
1.3 人才培养模式
主要观测点
人才培养思路

 
基本要求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清晰,效果明显;
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量化(参考)数据标准及算法
   
 
观测点解读
 
内涵分析
本观测点主要考察学校能否依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区域经济(行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是否形成了清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并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观测点属于专家重点考察的“三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新专业)范围。考察具体内容包括: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办学定位核心定位。目标定位是行为主体为了实现行为规范而对多种可能达到的目标所进行的理性选择。目标体现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追求,标志着人们对未来的理性判断和科学思考,相对于理念来说具有针对性和具体性。学校是否通过各种方式(例如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思想的讨论和宣传等)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深化到学校领导、教学管理人员和普通师生的观念和意识中。对于不同专业,应用型培养目标如何进行分解与落实,如何体现在专业的培养计划之中。
2)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与支撑。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如何体现与高职高专及成熟本科院校的区别。考察人才培养方案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支撑度应关注:教育理念与培养原则,人才培养规格,知识与能力结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课内外学时学分分配等内容。培养方案应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重视实践教学的质量。
3)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它具体包括四层涵义: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4)人才培养思路、措施与效果。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出台行之有效的措施与办法,制定培养计划、构建培养体系、建立评价系统、形成培养机制。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表
表Ⅵ 学校发展规划
2-1 院(系)下属各专业情况
2-3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合格评估指标解析—产学研合作教育
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1.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
二级指标
1.3 人才培养模式
主要观测点
产学研合作教育

 
基本要求
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在与企(事)业或行业合作举办专业、共建教学资源、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就业等方面取得较好效果。
量化(参考)数据标准及算法
 
观测点解读
 
内涵分析
新增观测点,突出产学研合作是新建本科院校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办学方式,强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实践教学;强调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实践环境的培育;强调与区域经济社会及产业的合作育人平台拓展与实际效果,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为一体,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
合作举办专业、共建教学资源、合作师资培养、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就业是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方式。产学研合作的体系化、制度化、互利共赢是发展的方向。
主要考察学校是否充分认识到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否将产学研合作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模式,是否与企(事)业或行业开展多种途径的合作方式,并与之建立长期、稳定、互动的合作关系,是否取得较好的效果。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表
表Ⅶ 校友会与社会合作
2-7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合格评估指标解析—生师比
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2.教师队伍
二级指标
2.1 数量与结构
主要观测点
生师比

 
基本要求
全校生师比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
各专业的教师数量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
合理的控制班级授课规模,有足够数量的教师参与学生学习辅导
量化(参考)数据标准及算法
生师比=折合在校生数/教师总数
合格标准:18     限制招生标准:22
注:折合在校生数=普通本、专科生数+硕士生数×1.5+博士生数×2+留学生数×3+预科生数+进修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夜大(业余)学生数×0.3+函授学生数×0.1
教师总数=专任教师数+聘请校外教师数×0.5(聘请校外教师数不超过学校专任教师数的四分之一)
 
观测点解读
专任教师:具有教师资格,专门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
聘请校外教师:指聘请的国内、外其他高校及科研机构、企业、行业等的教师和退休教师(含本校退休教师)。聘期为一学期以上。其中,外教,指经学校批准聘请的外籍教师。
 
内涵分析
本观测点除考察全校生师比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外,还要分专业考察专业教师数量,是否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尤其是新专业生师比,新专业的师资数量与结构应以能保证新专业的基本教学质量、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原则,一般来说,新专业的专业课教师中,该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的高级职称教师不应少于2人。同时学校应合理控制班级授课规模以保证教学效果。
教师队伍建设,根据《规划纲要》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措施:
第一,加强师德建设,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进一步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要加强对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用、评价的首要内容。
第二,提高教师的能力水平。要完善教师培养培训的体系,优化队伍结构,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对高校来讲,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
第三,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要不断改善教师工作、生活、学习条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落实和完善教师的社会保障政策,要大力表彰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第四,健全教师的管理制度。要严格教师资格制度,制定教师资格标准,要深化教育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聘用制度,加强岗位管理。要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求构成的人才评价体系。另外,还要制定和完善教师编制标准,加强对校长的管理,促进校长的专业化,提高管理水平等等。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表
1-2    师资队伍概况
1-3    学校聘请校外教师概况(人事处)
1-5    院(系)和其他教学单位专任教师情况
1-7    学校实验技术人员职称、学位、年龄
1-8    院(系)实验技术人员职称、学位、年龄
6-4    学生数量基本情况
      
6-5    普通本科分专业学生数
合格评估指标解析—队伍结构
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2.教师队伍
二级指标
2.1 数量与结构
主要观测点
队伍结构

 
基本要求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50%
在编的主讲教师中90%以上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并通过岗前培训;
教师队伍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等结构合理,有一定数量的具备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整体素质能满足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量化(参考)数据标准及算法
1.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
合格标准:50%
2.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
合格标准:30%
3.符合岗位资格主讲教师比例
合格标准:90%
 
观测点解读
符合岗位资格:主讲教师具有讲师及以上职务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通过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的教师。
主讲教师:每学年给本科生主讲课程的教师,给其他层次授课的教师和指导毕业论文、实践等教师不计算在内。
双师型教师:指高等学校中具有中级及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业课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且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或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及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成果已被企业(学校)使用,达到同行业(学校)中先进水平。
具有行业背景教师:指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在企业、机构一线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能够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的教师。
具有工程背景教师:指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在一线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程方面的工作,能够全面指导学生工程实践、实训活动的教师。
 
内涵分析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在该项统计中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有着严格的界定:是指已取得博士、硕士学位的专任教师,但不包括各种研究班学习的、研究生班毕业的、获第二学士学位的、现在攻读研究生学位尚未获得学位的。学校对不属于统计范围的情况,可另加说明,以示发展趋势和素质改善情况。
结构合理就是师资队伍要符合学校的定位,适应学校教学的需要,适应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考察四方面:
一是看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状况,数量、学科、学缘、年龄、学历、职称、各院系分布情况;
二是看学科发展的情况、教师的科研状况、新专业师资队伍状况;
三是看基础课和主干课的师资队伍状况;
四是看学校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主要是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状况。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还应关注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以及学校在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上的具体举措及成效。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表
1-2    教师队伍概况
1-3    学校聘请校外教师概况
1-4-1 高层次人才
1-4-2 高层次研究群体(团队)
1-5    院(系)和其他教学单位专任教师情况
2-19   各专业专任教师职称、学位、年龄、学缘情况
 
合格评估指标解析—师德水平
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2.教师队伍
二级指标
2.2 教育教学水平
主要观测点
师德水平

 
基本要求
履行教师岗位职责,教书育人,从严执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量化(参考)数据标准及算法
 
观测点解读
 
内涵分析
教师风范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知识水平、文化水准、精神面貌等的综合表现,是教师的德与才的统一。教师风范是教师队伍素质的核心,是学校品牌和校风的象征。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教师风范主要内容是:敬业与乐业,爱生与奉献,竞争与合作,为人师表与言传身教,育人与自育。江泽民主席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上,对教师提出的:“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督学、与时俱进”,是对教师风范的最好概括。教师的教风不仅表现在课堂教学及各项教学活动中,也表现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还表现在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等方面。在当前形势下,教师抵制学术腐败也是教师风范的表现形式之一。
考察教师师德水平主要从以下几方面:
一是学校倡导优良教风的措施,制定的教师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等;
二是教师从严执教、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典型事迹和表现;
三是学校整治学术腐败、处理教师违规违纪情况。
学校要重视师德建设,制定教师岗位职责,采取措施,促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并引导教师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教师要严格履行岗位职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是指领导和教师集体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科学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严格的考核制度,规范的教学管理,全身心投入的教学态度。“教书育人”是指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教学质量高低,是以实施培养方案的效果,能否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来衡量的。考察时要综合看: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对教师进行的各种教学评估资料,专家抽查情况,考试试卷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审阅情况,学生对调查问卷回答情况,专家随机听课时对教师的评价以及专家对用人单位和学生考察的结果。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表
2-21-1教师所获荣誉概况
2-21-2院(系)教师个人所获荣誉
合格评估指标解析—教学水平
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2.教师队伍
二级指标
2.2 教育教学水平
主要观测点
教学水平

 
基本要求
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指导总体上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基本满意。
量化(参考)数据标准及算法
 
观测点解读
 
内涵分析
学校制定有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措施并能有效落实。建立健全教学水平评价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认真组织教学督导,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整改,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教学准备、课堂讲授、课后辅导等)、实践指导(实验、实习、实训)要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基本满意。
专家通过听课和访谈考察教师的教师风范、情绪投入、课堂管理、师生互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通过查阅试卷及相关教学文件了解教学规范执行情况和教学效果,综合评定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
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更为重要,从教师的专业背景、实践经历、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考察。
教师的科研水平,科研反哺教学情况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教学水平。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表
2-21-3院(系)教学团队
2-25-3教学成果奖
8-1-1 科研机构概况
8-1-2 科研机构列表
8-2    教师科研情况
9-1    学科建设概况
合格评估指标解析—教师培养培训
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2.教师队伍
二级指标
2.3 培养培训
主要观测点
教师培养培训

 
基本要求
有计划开展了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带头人培养等工作,初见成效;
有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措施;
有加强教师专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培养的措施,效果较好;
重视青年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有规划、有措施、有实效。
量化(参考)数据标准及算法
 
观测点解读
 
内涵分析
新建本科院校在做好教师队伍引进的同时,要特别重视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
    考察学校教师培养培训,一是看学校的重视程度及制度保障;二是看教学团队建设、学科、学术、教学、专业带头人的培养计划及成效;三是看是否采取“导师制”、“助教制”、行业实践等有效措施,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四是看是否采取有效措施促使教师脱产或在职“充电”。引导新建本科院校建设一支具有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表
1-6 院(系)教师培训进修、交流情况
合格评估指标解析—实验室、实习场所建设与利用
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3.教学条件与利用
二级指标
3.1 教学基本设施
主要观测点
实验室、实习场所建设与利用

 
基本要求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及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
实验室、实习场所及其设施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利用率较高。
量化(参考)数据标准及算法
1.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折合在校生数
合格标准:5000限制招生标准:3000
2.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合格标准:10%
注: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亿元的高校,当年新增教学仪器设备值超过1000万元,该项指标即为合格。
 
观测点解读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使用学校预算经费、科研经费、基建经费、校内部门自筹经费购买或接受捐赠的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单价800元以上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指数据可低于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规定的合格标准,但必须高于限制招生的黄牌警告标准。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指学校与校外有关单位签署协议,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服务的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场所。
实验室开放:包括开放的范围、时间、内容、对学生的覆盖面等。其中开放的范围包括科研(专业)实验室。
 
内涵分析
对于教学条件的考察,除了考察学校现有的基本设施和硬件条件是否满足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外,还要考察现有条件的使用率,投入产出比,学校是否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用于人才培养。
本观测点从四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是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及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达到基本要求;
二是实验室、实习场所种类和数量是否能满足各专业、各门课程、各教学环节的需要;
三是实验室、实习场所的仪器设备的种类、数量、质量等满足教学需要的情况;
四是实验室、实习场所得到有效充分利用情况。
实习场所包括校内外基地,也包括文科类的社会实践基地,还包括新兴的创业基地。实习基地的条件为:有稳定的场所;有明确的实习目的和内容;有稳定的教师和辅导队伍;有科研和技术生产活动;有开展因材施教、开发学生潜能的实习项目;场地和设施能满足教学需要。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表
4-1    固定资产情况
4-2    院(系)教学科研仪器值
5-2    校内实习、实训场所
合格评估指标解析—图书资料和校园网建设与利用
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3.教学条件与利用
二级指标
3.1 教学基本设施
主要观测点
图书资料和校园网建设与利用

 
基本要求
生均藏书量和生均年进书量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
图书资料(含电子类图书)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利用率高;
重视校园网及网络资源建设,在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量化(参考)数据标准及算法
1.生均图书=图书总数/折合在校生数
合格标准:100 限制招生标准:50
2.生均年进书量=当年新增图书量/折合在校生数
合格标准:4
注:在校生超过3万人的学校,年进书量超过9万册时也视为合格。
 
观测点解读
 
内涵分析
本观测点主要考察学校图书资料及校园网建设现状,同时考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的实际作用。
图书资料考察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生均图书册数和生均年进书量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对于生均图书一方面要坚持标准,学校要按标准进行建设,另一方面学校应充分挖掘、利用现有资源。图书总数包括学校图书馆和二级教学单位资料室的纸质图书。学校可对拥有电子图书情况及使用情况进行说明。
二是流通及借阅情况,包括各类图书的流通率和借阅率。
三是图书馆管理手段先进,师生借阅图书资料便捷,图书馆提供完善的服务(每周面向师生开放的时间及阅览座位数满足师生需要情况,也包括为师生开展科研和毕业设计等开展咨询服务情况)。
四是图书的采购原则和方法,图书种类和册数与学校学科专业的匹配情况(特别是新学科和新专业)
校园网建设主要考察建设水平、运行情况及在本科教学工作中起到的作用,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校园网的硬件条件及运行情况,也包括网络的带宽、速度和安全情况;
二是网络资源情况,包括网上教学资源、课程资源、网络教学、辅导答疑、教学管理等情况;
三是网络在本科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和效果,各类课程上网情况,构成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共享平台;
四是通过网络开展网络教育和校际课程共享情况;
五是网络在线情况,校园网上是否开通了校长在线、名师在线、管理干部在线等网上交流平台;
六是学校主页及各职能部门网站建设及为教学工作服务情况。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表
2-10   本科教学信息化
5-3    图书、期刊
5-4    校园网建设情况
 
合格评估指标解析—校舍、运动场所、活动场所及
设施建设与利用
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3.教学条件与利用
二级指标
3.1 教学基本设施
主要观测点
校舍、运动场所、活动场所及设施建设与利用

 
基本要求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
教室、实验室、实习场所和附属用房面积以及其它相关校舍基本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利用率较高;
运动场,学生活动中心及相关设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量化(参考)数据标准及算法
1.生均占地面积=占地面积/全日制在校生数
合格标准:54平方米/
注:全日制在校生数=普通本、专科(高职)生数+研究生数+留学生数+预科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进修生数
2.生均教学行政用房=(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行政办公用房面积)/全日制在校生数
合格标准:14平方米/   限制招生标准:8平方米/
3.生均学生宿舍面积=学生宿舍面积/全日制在校生数
合格标准:6.5平方米/
4.生均运动场面积=运动场面积/全日制在校生数
参考标准:3平方米/
5.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教学用计算机台数/全日制在校生数)*100
合格标准:10
6.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全日制在校生数)*100
合格标准:7
 
观测点解读
教学行政用房:学校具有产权的教学用房、教学辅助用房和行政办公用房。
教学用房:包括各类功能教室、各类实验室、研究室和校内实习、实训场所。各类功能教室包括普通教室、语音室、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等。
教学辅助用房:指直接为教学服务的教学准备室、教具陈列室、实验室的仪器库、体育馆、体育设备室、图书馆、资料室、备品库房等。
行政办公用房:指学校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及各院、系、部的教研室和行政办公用房。
 
内涵分析
本观测点主要考察学校占地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生均宿舍面积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各类教学用房、运动场等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利用率较高。
各类功能教室(普通教室、实验室、语音室、计算机教室、多功能教室、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绘画绘图教室等)齐备,能满足不同形式的教学需要,能为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提供良好的条件。
在考察中除关注生均面积情况,还要关注教室用房的排课利用情况,要能够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各类功能教室的利用率是排课时数除以教学工作日总时数,再参考该教室可容纳的实际人数除以额定人数的比值来进行综合统计。
该项指标考核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1.室内体育场馆情况,包括体育馆、游泳馆、体操室、器械室、训练室等;
2.运动场地情况,包括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器械区、综合投置区、障碍物区、健身区;
3.有符合学校特点的专项训练场地和设施:如冰场及设施、乒乓球及设施、艺术体操场地及设施等;
4.各种配套设施情况;
5.各类体育教学和活动场所使用情况。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表
表Ⅴ      学校面积
5-1    教学行政用房及教学设备
5-5    生活用房(学生食堂、澡堂、宿舍)
合格评估指标解析—教学经费投入
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3.教学条件与利用
二级指标
3.2 经费投入
主要观测点
教学经费投入

 
基本要求
教学经费投入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其中,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205类教育拨款扣除专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13%。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200元人民币,且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逐步增长。
量化(参考)数据标准及算法
1.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205类教育拨款扣除专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
合格标准:13%
2.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合格标准:1200
注:计算生均值所用学生数为普通全日制本专科生的自然人数。
 
观测点解读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指学校开展普通本专科教学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仅指教学基本支出中的商品和服务支出(302类),不包括教学专项拨款支出,具体包括:教学教辅部门发生的办公费(含考试考务费、手续费等)、印刷费、咨询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出国费、维修(护)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专用材料费(含体育维持费等)、劳务费、其他教学商品和服务支出(含学生活动费、教学咨询研究机构会员费、教学改革科研业务费、委托业务费等)。取会计决算数。
 
内涵分析
学校要调整经费投入结构,切实把教学工作作为经费投入重点,加大对教学经费投入力度,并保证教学日常运行支出逐年有所增长。特别要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专项经费,尽快转变实践教学经费严重不足的状况。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增长的情况,是考察学校近三年用于每个学生的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在数量上的变化趋势,应保持逐年增长。
需注意统计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和学生数所用的时间应统一,规定是用每年1231日的数据,即自然年数据。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表
3-1    教学经费概况
3-2    学校教育经费支出
3-3   教育事业收入
3-4    当年捐赠情况
3-5    院(系)教育经费支出 
 
合格评估指标解析—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
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4.专业与课程建设
二级指标
4.1 专业建设
主要观测点
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

 
基本要求
有明确的专业设置标准和合理的建设规划,能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本校实际调整专业,专业结构总体合理;
注重特色专业的培育。
量化(参考)数据标准及算法
 
观测点解读
专业结构和专业布局:专业结构指各门类的专业的相关关系,专业布局指每类专业的分布情况。专业名称及门类按《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统计用)》2007版分类。
新办专业:指教育部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设置的、毕业生不超过3届的专业。是否新专业以实际招生时间为准判定。
 
内涵分析
学校应制定《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专业设置有科学的论证,措施落实,效果明显。能根据区域(行业)经济发展需要和本校实际调整专业,专业结构与布局总体合理,符合学校的定位、符合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加强对新办专业的建设管理,把拓宽专业口径和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有机结合起来。还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建设品牌专业,形成优势和特色。
专业结构合理主要考察四个方面:一是要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二是要符合区域(行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三是要符合教育规律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四是能根据区域(行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变化,调整和设置学科、专业,不断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
新办专业是考核的重点和难点。学校新办专业情况,包括是否满足国家教育部专业设置要求,专业设置的依据和论证是否充分,是否有相近学科为依托,专业口径和布局是否符合学校定位,教学条件是否满足教学基本需要(实验、实习条件,师资、图书资料、教学计划等教学文件等),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现有的试题、作业、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以及毕业生就业情况)学生的满意程度等。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表
学科专业情况
2-1院(系)下属各专业情况
合格评估指标解析—培养方案
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4.专业与课程建设
二级指标
4.1 专业建设
主要观测点
培养方案

 
基本要求
培养方案反映专业培养目标,体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其中,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学时)不低于20%,理工农医类专业实践教学比例占总学分(学时)比例不低于25%,师范类专业教育实习不少于12周;
培养方案执行情况良好。
量化(参考)数据标准及算法
1.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学时)比例
合格标准:20%
2.理工农医类专业实践教学比例占总学分(学时)比例
合格标准:25%
3.师范类专业教育实习周数
合格标准:12
 
观测点解读
培养方案:对本专业学生进行培养的一个整体设计,其内容应包括培养目标、规格要求、学制、授予学位、教学计划等。
 
内涵分析
培养方案是保证人才质量和培养规格的法规性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和安排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是学生在校学习全过程的系统安排和重要保证。本观测点考察制定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原则、内容和执行情况。指导思想和原则具备三个体现,一是要体现学校的定位,特别是培养目标的定位;第二是要体现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思想观念要先进;三是要体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主流。内容要体现学校所确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执行培养方案严格,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文件作保证。
本观测点考核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培养方案符合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情况;
2.构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
3.培养方案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体现素质教育,体现创新、创造、创业教育情况;
4.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5.制定和修订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原则。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表
2-1 院(系)下属各专业情况
合格评估指标解析—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
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4.专业与课程建设
二级指标
4.2 课程与教学
主要观测点
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

 
基本要求
课程建设有规划、有标准、有措施、有成效;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开设了足够数量的选修课;
教学内容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够反映本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教学大纲规范完备,执行严格;
注重教材建设,有科学的教材选用和质量监管制度;
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好,能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量化(参考)数据标准及算法
1.根据教育部【2005】1号文件的精神,国家重点建设(即“211”建设)的大学,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不低于30%,一般院校仍为15%。2005年前,按《水平评估方案》执行,2005年及以后,按教育部【2005】1号文件执行。
2.教材选优率、选新率
 
观测点解读
 
内涵分析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集中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特征。
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重点考察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的总体思路、具体计划、配套措施、执行情况和已取得的成果。
学校应该根据服务面向以及行业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为依据,以技术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大纲,选择适用教材,提升师资水平,改革教学方法等措施,进行优质课程建设、系列课程建设(特色课程、重点课程)、课程教学内容整合和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批教学质量高,有特色的本科优质课程。通过它们的示范作用,带动课程质量的全面提升。
学校要注重健全、完善教材评审、评价和选用机制,严把教材质量关。要选用高质量的精品教材和新版教材。有条件的学校,要做好教材编写的规划,并采取措施,支持出版有特色的教材。
要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动画等信息的新技术)。
本观测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
1.教学计划制定和修订中关于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原则,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设计情况;
2.课程体系的调整、合并、重组、整合情况,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设计情况;
3.学校的特色课程、优质课程、重点建设课程、精品课程情况;
4.学校的课程建设规划及经费投入情况;
5.学校课程建设方面取得的各级各类成果;
6.课程质量标准及评估情况。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表
2-8-1 教材情况——编写教材概况
2-8-2 教材情况——使用教材概况
2-22-1课程建设
2-22-2课程情况
2-22-3精品(优秀)课程(群)
合格评估指标解析—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
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4.专业与课程建设
二级指标
4.2 课程与教学
主要观测点
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

 
基本要求
有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政策和措施,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教师能够开展启发式、参与式等教学,课程考核方式科学多样。
量化(参考)数据标准及算法
 
观测点解读
双语课程:指采用了外文教材,并用外语授课的课时占该课程课时的50%以上(含50%)的课程。
 
内涵分析
教学方法改革的中心是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要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有利于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
教学方法是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体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素质教育等现代教育理念而采取的讲授方法和教学活动。如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探究式、互动式、学导式、自学辅导式、网上助学式和合作式学习方式。
教学手段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技术和手段。如多媒体、CAI课件、双语教学、网络等。特别是应用计算机处理文字、图像、声音、图表等新技术,也包括使用现代化的教具、图表和现场教学等。
考察学校是否制定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政策以及教师参与改革的参与面;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否突出;教学方法是否能够体现师生互动,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考试考核是否体现能力培养导向。
学习评价是新加入的考核内容,改进对学生以往单一的评价方法,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观测点主要考核的内容有:
1.学校教师应用和创建的教学方法及其成效;
2.学校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授课的比例;
3.学校教师开发研制和应用CAI课件情况;
4.学校开展双语教学情况;
5.学校开展网络教学和远程教学情况;
6.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要求,改进学生学习评价方法,考核方式科学、多样。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表
2-2    院(系)教学安排
2-18   本科课程、授课情况表
2-25-1教学改革概况
2-25-2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
合格评估指标解析—实验教学
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4.专业与课程建设
二级指标
4.3 实践教学
主要观测点
实验教学

 
基本要求
实验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90%
有一定数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有开放性实验室;
实验指导人员结构合理,实验教学效果较好。
量化(参考)数据标准及算法
实验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比例
合格标准:90%
 
观测点解读
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年论文等,也包括军训、创业活动以及纳入教学计划的社会调查、科技制作、学科竞赛活动等。上述内容要形成科学合理的体系。
综合性实验: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
设计性实验: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
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实验。
 
内涵分析
实践教学是相对理论教学以技能训练和操作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环节或形式。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意识,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和实验教学大纲,科学的设置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方案和实践教学体系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符合学校学科的结构。不断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参加科研或创新活动,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实验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90%。在考察实验开出率时,要注意了解每组人数,以确保实验教学效果。实验指导人员结构合理是指作为实验指导人员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提倡授课教师参与实验指导,密切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关系。
要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实验室开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而且是教学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实验室开放要考察开放的范围、开放的时间、开放的内容、管理方式和对学生的覆盖面。
实验指导人员结构合理是指作为实验指导人员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提倡授课教师参与实验指导,密切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表
1-7    学校实验技术人员职称、学位、年龄
1-8    院(系)实验技术人员职称、学位、年龄
2-5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6    本科实验教学实验室(中心)
2-23   分专业实验、毕业综合训练情况
合格评估指标解析—实习实训
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4.专业与课程建设
二级指标
4.3 实践教学
主要观测点
实习实训

 
基本要求
能与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开展实习实训;
时间和经费有保证;
指导到位,考核科学,效果较好。
量化(参考)数据标准及算法
 
观测点解读
实习: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从事一定的实际工作,借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关的直接知识、验证间接知识,或综合运用知识于实践的教学方法。在本科实践教学体系中,实习通常包括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
实训:专指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教学活动。
 
内涵分析
实习和实训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本观测点主要考察学校能否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建设稳定的实习实训教学基地,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经费和时间,科学制定实习实训方案,建立健全指导教师选拔制度,改革效果考核方法,积极探索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实习实训体系,满足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考察的主要内容有:
1.实习、实训时间是否有保证。要针对教学计划的内容和要求检查规定时间与实际实习、实训时间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2.实习经费是否有保证。各类实习经费的生均指标及实际支出和使用情况;
3.实习效果情况。实习效果主要是指完成教学计划和实习大纲要求的情况;
4.实习大纲、实习指导书、实习记录和评语、实习总结等相关实习实训教学过程材料。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表
2-4    国家级教学基地
2-7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合格评估指标解析—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
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4专业与课程建设
二级指标
4.3 实践教学
主要观测点
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

 
基本要求
选题紧密结合生产和社会实际,难度、工作量适当,体现专业综合训练要求;
50%以上毕业论文(设计)[注7]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
教师指导学生人数比例适当,指导规范,论文(设计)质量合格。
量化(参考)数据标准及算法
1.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数量适当,指导规范,论文(设计)质量合格。
2.毕业论文(设计)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比例
合格标准:50
 
观测点解读
一人一题:《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要求: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把一人一题作为选题工作的重要原则”。“一人一题”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避免相互抄袭的有效前提。也可以几位同学共同合作完成一个较大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大题目的总体设计每个人都要参加,其余部分应做到分工明确,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完成相应部分工作。
 
内涵分析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教育的重要实践性环节,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综合训练。在教学设计和学时(周)分配上占有较大的比重。也是获准毕业或获得学位的重要条件。
毕业论文(设计)包括不同科类毕业汇报演出、作品展示、医学临床实习、社会调查报告等。毕业论文(设计)包括选题、指导、设计、撰写论文、答辩环节。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既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质量,也反映教师的水平和学校管理的水平。
考察毕业论文时或毕业设计,首先看选题,选题的性质、难度、份量、综合训练等能否达到培养方案目标要求,选题是否结合实际;专家还看选题是否前沿,有无明显的错误等;通过选题看指导教师有否科研工作背景、实际工作(例如工程)背景,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适当,保证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与学生交流、讨论。其次看过程管理,是否有监控措施保证管理严格规范,以及具体的执行情况,最后考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质量,是否符合规范要求;除考察本身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外,还应考察以下几方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在工作中应用各种工具(包括查阅文献、获取信息)的能力;某些学科的经济分析能力;撰写科研报告、论文、设计和表达、交流的能力;在工作中的团队协作能力。考察的主要内容包括:
1.学校有关毕业论文(设计)的各项规章制度(质量标准、撰写规范、指导教师遴选制度、管理制度、评估检查制度、论文的评选及档案管理制度等)。
2.50%以上毕业论文(设计)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
3.指导教师的资格遴选、指导学生数量及指导情况。
4.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与专业服务面向和生产实践的相关度。是否做到一人一题。
5.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流程(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和执行情况。
6.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包括大部分学生的质量状况、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及不合格情况。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表
2-24   院(系)毕业综合训练指导教师情况
合格评估指标解析—结构与素质
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5质量管理
二级指标
5.1 教学管理队伍
主要观测点
结构与素质

 
基本要求
结构较为合理,队伍基本稳定,服务意识较强;
注重教学管理队伍培训,积极开展教学管理研究,有一定数量的研究实践成果。
量化指标参考指标数据分析
 
观测点解读
教学管理队伍:包括学校分管教学的校长、教务处等专职教学管理人员、院(系、部)分管教学的院长(主任)、教学秘书等教学管理人员。
 
内涵分析
教学管理队伍结构合理、素质较高、服务意识强。在教学管理队伍分析时要考虑到管理队伍的稳定性。教学管理队伍应严格执行教学的规章制度文件,严格教学管理
结构是指管理队伍的年龄、学历、职称、学缘、专业等基本结构,也包括心理、能力、经验、经历等。
素质是指管理人员从事管理工作所必需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决策、调控、自控能力;还应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学术水平。这里的素质是指管理队伍的集体表现。
服务意识是指管理中体现出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要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要树立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观念。管理者要对师生有服务承诺,要正确行使管理者的权力。
要考察教学管理队伍个人的德、智、才和从事管理工作所必需的业务水平,既要有与岗位相适应的能力、理论和知识水平,在重要岗位工作的管理人员应有从事教学工作或教学管理工作的经历。要明确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要将教学管理人员的主要精力投入到管理工作当中。
教学管理部门既是行政管理部门,又是服务部门,又是学术研究部门。教学管理的改革必须以教学管理研究和教育研究为基础,研究实践成果是指教学管理者在新形势下对教学管理规律研究形成的调研或咨询报告、教研论文或专著以及取得的成果。该项考查的主要内容有:
1.教学管理人员在管理中形成的调研或咨询报告;
2.教学管理人员参与教学研究立项情况;
3.教学管理人员撰写和发表的教研论文或专著;
4.教学管理人员取得的成果和获奖情况。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表
2-13   教学管理组织机构
2-14   校级教学管理人员
2-15   院(系)教学管理人员
 
 
合格评估指标解析—规章制度
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5.质量管理
二级指标
5.2 质量监控
主要观测点
规章制度

 
基本要求
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完备,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执行较严格,教学运行平稳有序。
量化(参考)数据标准及算法
 
观测点解读
 
内涵分析
教学管理文件和制度健全,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并积极采用现代管理技术,促使管理制度创新。采取措施,确保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保证了教学运行平稳有序。
教学规章制度是指学籍管理、考务及成绩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研究与改革管理等相关的管理文件或规章制度,也包括质量标准和评估文件。
教学基本文件是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及教学进程表、课表、学期总结等。
上述基本文件和规章制度以“教学一览”和“制度汇编”或以“学生手册”、“教师手册”、“管理手册”等形式表明其完整性和系统性。
考核时还要考查文件发挥的作用和执行效果。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表
2-9-1教学管理制度
2-9-2教学管理文件目录
合格评估指标解析—质量控制
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5质量管理
二级指标
5.2 质量监控
主要观测点
质量控制

 
基本要求
学校建立了自我评估制度,并注意发挥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作用,对教学质量进行常态监控。
量化(参考)数据标准及算法
 
观测点解读
质量标准:指为达到目标、水平和要求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标准应具有目的性、规范性、可操作性。质量标准要符合学校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内涵分析
建立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保证。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目标确定、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信息的收集(包括统计和测量)、评估、信息反馈、调节改进提高等6个环节组成的闭环。
学校制定有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主要教学环节是指理论教学(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等的总合。考察这些环节有无标准,并且这些标准要能体现层次区分,并确保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包括培养方案中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也都应有相应的质量标准,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应有相应的工作规范。
学校有否建立、制定相应的机构、组织、制度、措施,实施质量监控进行自我评估,注重发挥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作用,实施效果是否明显。教学评估与检查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学质量进行过程控制的重要手段。学校开展教学评估的重点是课程评估、教师授课(实验教学)评估、学生学习评估、院系教学工作评估等。评估工作应有目的、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学校开展评估工作,应有一个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评估指标体系,有实施办法和相应的奖惩制度。
考核时除要求提供系列质量标准文件外,还要考核标准的执行过程及成效。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表
2-11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20   教学事故
合格评估指标解析—政策与措施
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6.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
二级指标
6.1 学风建设
主要观测点
政策与措施

 
基本要求
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政策与措施,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学风建设活动
量化(参考)数据标准及算法
 
观测点解读
 
内涵分析
学习风气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是学生在学校中经过长期教育和影响逐步形成的行为风尚。学习风气是一种无形力量,它潜移默化地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要制定政策、采取措施规范学生行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习生活,树立良好的学风。学生要以学为主,勤奋刻苦。学校要大力开展学风建设活动,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良好学风的建立和形成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治理。学风也有很多载体,这些载体对形成良好学风有一定影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是校园氛围。学校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学术气氛、安全状况等都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作用,能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勤奋学习、努力成才。
二是管理体系。学生工作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科学的管理体系,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规范的管理。
三是教育载体。学校组织的科技活动,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第二课堂活动,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活动等都对形成良好学风有促进作用。
四是形象表现。学生群体的形象表现和学习、生活作风也能反映学风状态。
学生考试的作弊情况、迟到早退情况、旷课情况、自习情况、课堂听讲情况等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学风状况。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表
6-1教风学风概况
合格评估指标解析—学习氛围
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6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
二级指标
6.1 学风建设
主要观测点
学习氛围

 
基本要求
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主动、奋发向上,自觉遵守校纪校规,考风考纪良好。
量化(参考)数据标准及算法
 
观测点解读
 
内涵分析
学校通过制度建设、加强管理、条件保障、深入宣传、典型示范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主动表现在课堂互动、自主学习、图书借阅率、学习效果等方面。
学生能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考风是学风的重要表现形式,是考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风气。学校为端正考风而制定的规章制度、政策、措施、执行效果。考风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考查。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表
6-1教风学风概况
合格评估指标解析—校园文化活动
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6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
二级指标
6.1 学风建设
主要观测点
校园文化活动

 
基本要求
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指导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搭建了学生课外科技及文体活动平台,措施具体,学生参与面广泛,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学生评价较好
量化(参考)数据标准及算法
 
观测点解读
科技活动:分课内和课外两部分。
课内科技活动是指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如创新、创业活动、社会调查和实践等这些活动要取得相应的成绩或学分。
课外科技活动是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愿参加的科技活动。如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科技活动、竞赛活动等,也包括科技讲座等。
 
内涵分析
学校要重视开展富有时代特点、体现学校特色的文体活动,丰富校园生活,活跃校园文化。注意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第二课堂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搭建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平台,鼓励开展与学科专业联系紧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以提高大学生多方面能力和扩展学生专业知识为目标。
参加课外科技文体活动的人数是指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拓宽专业知识、文化素养、身体素质为目的的各项活动的参加人数。统计时,应以较长时间、系统地参加的人数计入,这个人数占学生总数的一半左右,可认为“人数多”。有一定数量反映效果的研究论文、科技成果、竞赛获奖证书、先进事迹报告等,可认为“效果好”。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表
7-1学生社团
7-2课外活动、讲座
合格评估指标解析—组织保障
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6.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
二级指标
6.2 指导与服务
主要观测点
组织保障

 
基本要求
每个班级配有兼职班主任或指导教师;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就业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要保持不低于1:500。按师生比不低于15000的比例配备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且不少于2名,并设置了相关机构;
有调动教师参与学生指导工作的政策与措施,形成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机制。
量化(参考)数据标准及算法
1.专职辅导员师生比
合格标准:1:200
2.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就业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
合格标准:1:500
3.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师生比
合格标准:1:5000
 
观测点解读
 
内涵分析
学校建立学生管理工作体系,有专门的学生工作队伍,设置了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职责明确,重视对学生的指导与服务,专职辅导员与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数量达到基本要求;制定有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与水平、调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指导工作的政策与措施,多方位、多层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如学习、生活、活动、竞赛、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心理、就业、考研等。重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关注学生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通过各种渠道,包括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构建和形成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平台和机制;大多数教师积极参与,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体现“育人为本”、“学生为本”的理念,效果良好。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表
6-2-1 学生管理组织机构(科室)       
6-2-2 校级学生管理人员
6-2-3 院(系)及相关单位思政教师信息表
6-3    就业管理人员
合格评估指标解析—学生服务
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6.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
二级指标
6.2 指导与服务
主要观测点
学生服务

 
基本要求
开展了大学生学习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教育指导、就业指导与服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心理健康咨询等服务,学生比较满意;
有跟踪调查毕业生发展情况的制度
 
量化(参考)数据标准及算法
 
观测点解读
 
内涵分析
新增观测点,强调“以学生为本”。学校应明确“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牢固树立“育人意识、服务意识、发展意识、质量意识”,在组织机构保障的基础上,切实开展服务学生、关爱学生活动,如开展大学生学习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教育指导、就业指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心理健康咨询等服务,服务学生求知求学,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学生对服务指导满意度较高。
制定有跟踪毕业生发展情况的制度。有专门机构负责跟踪调查毕业生发展情况,了解人才培养质量,并根据调研情况调整服务方向与服务措施,提升服务能力。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表
6-3   就业管理人员
6-10 本科生奖贷补
合格评估指标解析—思想政治教育
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7教学质量
二级指标
7.1 德育
主要观测点
思想政治教育

 
基本要求
学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强,学生比较满意,评价较高。
量化(参考)数据标准及算法
 
观测点解读
 
内涵分析
本观测点主要考察学校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的重视程度,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建设状况,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内容,是否与时俱进,按照时代的要求及时更新内容,应用网络和信息技术等新技术、新手段改革教育方法与手段。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满意度和评价情况。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关联在“思想品德”观测点进行考察。考察方式包括座谈会、随机走访、问卷调查、查阅有关资料等。
思想政治素质是学生应具有的最重要的素质。时代要求当代大学生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初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树立社会主义信念、牢固树立热爱祖国、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培养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恒心和毅力;培养诚信守法、团结合作精神。
道德素质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进行价值判断、行为选择、处理与他人利益关系的内在枢纽,当代大学生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修养。
文化素质的内容是广泛的、多方面的,它是需要长期的培养和熏陶的。文化素质教育要开设以人文科学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讲座和开展相应的活动,同时要营造校园文化,形成浓郁的人文教育的氛围。人文教育除了讲座和选修课外,要有相应的校园文化。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表
2-27-2院(系)教学效果——本科生课外科技、文化获奖情况
合格评估指标解析—思想品德
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7.教学质量
二级指标
7.1 德育
主要观测点
思想品德

 
基本要求
学生展现出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表现出服务国家和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具有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学生能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
量化(参考)数据标准及算法
 
观测点解读
 
内涵分析
本观测点主要考察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大学生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能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活动(如世博会志愿者、无偿献血)和公益(如社区服务)活动。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表
2-27-2 院(系)教学效果——本科生课外科技、文化获奖情况
合格评估指标解析—专业基本理论与技能
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7.教学质量
二级指标
7.2 专业知识和能力
主要观测点
专业基本理论与技能

 
基本要求
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掌握了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量化(参考)数据标准及算法
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
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
 
观测点解读
基本理论:指学生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掌握与应用的能力。
基本技能:指学生基本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外语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内涵分析
本观测点主要考察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培养的现状、实际水平,判断学生的学习质量、基本素质和进一步学习、发展的基础。学校应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和专业、行业、社会技能要求,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培养和进行总体设计,切实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构建所需基本技能要点,在教育教学中付诸实施,取得成效。
考察一个学校学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主要通过五个方面:
一是通过学生在校学习的成绩,特别是学校主要课程的考试试题水平及学生考试结果的分析,考试成绩是否正态分布。不光看考试的成绩,还要看试卷的质量,考试的管理,评分的标准和要求,以及是否执行严格。
二是要看学校之间横向可比较的考试和竞赛以及比赛的成绩,包括全国或地区的统考(如英语水平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或地区的竞赛等。
三是专家组考察的结果,通过查阅毕业论文、试卷和相关材料,以及各种形式的座谈、讨论、测试等来考察评价。
四是学校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具体举措,学生科创活动的参与面与所获得奖励与成果。
五是学生获得各类与所学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情况。
专家组通过综合判断得出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实际水平。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表
2-26   本科生教学效果
2-27-1院(系)教学效果——本科生学科竞赛获奖情况
2-27-2 院(系)教学效果——本科生课外科技、文化获奖情况
2-27-3 院(系)教学效果——本科生文艺、体育竞赛获奖情况
2-27-4 院(系)教学效果——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获奖情况
2-27-5 院(系)教学效果——本科生社会实践个人获奖情况
2-28   交流学生情况
合格评估指标解析—专业能力
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7.教学质量
二级指标
7.2 专业知识和能力
主要观测点
专业能力

 
基本要求
具备了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能力
量化(参考)数据标准及算法
 
观测点解读
 
内涵分析
新增观测点,引导新建本科院校着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要求首先应体现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对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描述和要求,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和对毕业生的回访可以进一步验证学生专业知识及能力与从事实际工作要求的符合度。对本观测点的考察与“社会评价”、“就业质量”观测点密切相关。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表
7-3 素质教育基地、职业资质培训等情况
合格评估指标解析—体育和美育
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7.教学质量
二级指标
7.3 体育美育
主要观测点
体育和美育

 
基本要求
《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85%,学生身心健康;
开设了艺术教育课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量化(参考)数据标准及算法
《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
合格标准:85
 
观测点解读
《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按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下发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教体艺[2002]12号)进行统计。
 
内涵分析
对于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考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应达到合格标准,另一方面考察学校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和竞技体育活动的情况。考察内容包括:
学生进行体质健康达标测试的数据统计表(要提供系统数据查询);
学校体育运动会的有关材料;
学生参加各类体育竞赛、运动会及获奖情况,
学生个人或群体体育锻炼的情况。
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参与人数多,开展活动内容丰富,效果较好。
对于美育教学的考察主要包括学校在各类课程设置中,开设有艺术教育课程,或者开设了全院性艺术教育专家学者讲座,学生受到艺术熏陶,参与程度较高。同时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艺术活动,这些活动富有时代性、艺术性、审美性,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和人文艺术素养,效果较好。
体育美育工作应着力学生素质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表
2-26   本科生教学效果
 
合格评估指标解析—师生评价
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7.教学质量
二级指标
7.4 校内外评价
主要观测点
师生评价

 
基本要求
学生对教学工作及教学效果比较满意,评价较好;
教师对学校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状况比较满意。
量化(参考)数据标准及算法
 
观测点解读
 
内涵分析
新增观测点,体现学校发展应以人为本,以师生为本的理念。专家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与师生随机访谈等方式进行,了解师生对于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感受和评价(包括校级各职能部门领导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对于教学基本条件、教学管理、教学水平、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教学与改革、课堂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方式与教学效果等的满意度和评价;教师对于学科布局、专业结构与设置、教学基本条件、队伍建设、教师培训、教学管理、教学质量、质量监控、教师待遇等的满意度和评价。还要看以上层面是否初步建立校内自我评估体系,是否形成建设与发展的长效机制。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表
2-17 评教统计表
合格评估指标解析—社会评价
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7.教学质量
二级指标
7.4 校内外评价
主要观测点
社会评价

 
基本要求
学校声誉较好,学生报到率较高;
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认可度较高,评价较好;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较高。
量化(参考)数据标准及算法
 
观测点解读
批次最低控制线:指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高考招生各批次最低控制分数线。多批次录取的学校,指最低批次录取的最低控制分数线。
录取平均分数与批次最低控制线的差值:指学校录取平均分数与学校所在批次最低控制线的分数差值。艺术、体育类等学生不计算在内,但需在特殊情况说明中备注。
 
内涵分析
社会评价是社会组织和个人对学校的综合实力、办学水平、师资队伍、办学条件、教育质量、人才质量等的认识和认可程度。
社会评价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官方或社会组织对学校的评估和评价。
社会对学校人才的需求情况。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及对学校的反馈意见。
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和评价。
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满意度和评价。
社会各界人士对学校的认识和评价。
各类对学校的报道和评价情况。
生源情况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学校声誉,生源分析主要看学校的录取平均分数与批次最低控制线的差值、第一志愿录取率(平行志愿除外)以及报到率。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表
6-8 近一届本科生录取标准及人数
6-9 各专业报到情况
合格评估指标解析—就业率
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7.教学质量
二级指标
7.5 就业
主要观测点
就业率

 
基本要求
应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达到本地区高校平均水平。
量化(参考)数据标准及算法
水平评估合格标准:应届毕业生的年底就业率达60%~70, 优秀标准:应届毕业生的年底就业率≥80
 
观测点解读
就业率:已就业毕业生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已就业毕业生人数+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暂时不就业毕业生人数)的百分比。
初次就业率:时间节点为当年831日前。
本地区高校=本科高校+高职院校
 
内涵分析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受到国家、社会、家长、学生的广泛关注,是公众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国家把毕业生就业情况视为学校定位、办学特色、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确定学校的经费投入、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的重要依据。
本观测点主要考察学校在就业方面的工作,采取什么措施,效果如何,要求为初次就业率,年底就业率(截止1231日)可做参考,除学校整体就业率外,也应对各专业就业率进行分析。
考察内容包括:
1.学校与就业指导服务相关的组织机构,人员、经费保障情况。
2.学校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具体措施及相关规章制度。
3.学校应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包括就业去向(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部队、灵活就业、出国、升学等)。
4.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教育和信息服务情况,学生对于学校就业指导服务的满意度;
5.毕业生自主创业情况。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表
6-3 就业管理人员
6-5    普通本科分专业学生数
6-11-1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6-11-2院(系)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合格评估指标解析—就业质量
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7.教学质量
二级指标
7.5 就业
主要观测点
就业质量

 
基本要求
就业面向符合学校培养目标要求,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性较高,就业岗位适应性较强,有良好的发展机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就业工作的满意度较高。
量化(参考)数据标准及算法
 
观测点解读
 
内涵分析
新增观测点,学校就业工作不仅应关注就业率,还要注重就业结构,“就业面向符合学校培养目标”是验证就业质量的主要依据。考察“三个符合度”中学校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符合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质量标准)的程度。
就业质量的考察主要包括:
学生就业面向是否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要求。
学生就业面向是否与为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或行业需求一致。
学生就业岗位与在学校所学专业知识结合度如何。
就业率的统计口径和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如何。
学校是否建立了毕业生回访或追踪制度,并以此为依据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提高就业质量。
另外,学生就业的平均薪酬、稳定性、职业发展、自主创业情况、用人单位评价、优秀校友等也可以作为衡量就业质量高低的参考。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表
6-11-1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6-11-2院(系)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快速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安徽省教育厅
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
数字校园平台
远程教育
   
   
   
 
  专业设置
旅游管理专业
酒店管理专业
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
旅游管理专业(2+2中韩合作)
酒店管理专业(4+0中法合作)
 
  教学资源
教学研究
实验中心
科研平台
学术讲座
 
 
 
 
 
  推荐站点
美术馆
图书馆
艺讯网
基金会
国际预科
全部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