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旅游学院师生团队深入歙县许村及周边古村落,开展了一场以“挖掘徽州民歌文化价值,探索非遗保护新路径”为主题的实践调研活动。团队通过实地走访、民间采风、政府座谈等形式,全面了解徽州民歌的传承现状,并与当地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徽州民歌的保护与创新利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文化活力。
深入古村落,寻访民歌记忆
调研团队先后走访了歙县许村、雄村等徽文化核心村落,与当地民歌传承人、村民面对面交流。在许村古戏台,团队成员聆听了徽州民歌非遗传承人许琦老师的现场演唱并学唱,婉转悠扬的曲调、质朴生动的歌词,展现了徽州民歌独特的艺术魅力。许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些歌谣唱的是徽州人的生活,有耕田采茶的劳作号子,也有婚嫁节庆的喜庆小调,希望年轻人能多听、多学,别让它们消失。”


团队成员还收集整理《采茶谣》《十二月花名》等濒临失传的民歌曲目,并录制了老艺人的口述历史。一位80多岁的村民回忆道:“小时候,村里人一边干活一边唱,现在会唱的人越来越少了。”这些珍贵的一手资料将为徽州民歌的研究与数字化保护提供重要支撑。

政校合作,共谋非遗传承新路径
调研期间,团队与歙县许村镇政府开展了专题座谈,深入探讨非遗保护与徽州民歌民俗传承、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的合作内容,并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原则,构建“校地联动、产教融合”的合作机制。以许村大刀灯、板凳龙、徽州民歌等传承保护为核心,推动许村镇非遗活态化传承,助力地方文旅产业升级,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徽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基地。许村镇政府负责人表示:“此次合作是政校联动的一次创新尝试,希望借助高校的学术力量和旅游学院的专业优势,让徽州文化‘活’起来、‘走’出去。”

青春力量赋能传统文化
团队指导老师指出:“徽州民歌不仅仅是音乐遗产,更是徽州人精神世界的写照。我们希望通过调研,为其传承找到可持续的路径。”下一步,团队将整理调研成果形成报告,并策划“徽韵焕新”系列活动,包括校园民歌展演、短视频大赛等,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非遗。

此次调研是旅游学院践行“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理念的生动实践,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同学们用脚步丈量徽州土地,用专业助力文化传承,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与担当。
(撰稿:李瑛;摄影:但可;责任编辑、审核:金声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