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简况
黄山学院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打造“旅游、生态、徽文化”办学特色,是安徽省最早开展旅游高等教育的院校。旅游管理学科拥有省级科研平台2个,市级共建科研平台3个;学科团队核心成员32人,其中博士17人,教授1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金牌导游员1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级青年旅游专家4人,省“115”产业创新团队主持人1人;旅游实验实训楼5万平方米,实验设备总资产达2300万。2018年获校级重点学科,2021年获校级一流学科,2019年获硕士学位点建设单位。目前该学科拥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等多个相关专业,涵盖旅游全产业链。2008年获首批教育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获省应用型本科同盟旅游管理类牵头单位,2015年通过世界旅游组织教学质量认证,2016年获省旅游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020年旅游管理专业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二、学科定位
立足“大黄山”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遵循“理论—实践—理论”的循环互动原则,聚焦“大黄山”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数字文旅产业创新管理、遗产保护与旅游活化传承等理论与应用研究。发挥黄山学院地缘与业缘优势,整合政产学研多方资源,发展成为安徽省应用型旅游高层次人才培养高地以及以“大黄山”为案例地的国家级旅游学术研究的典范。
三、特色优势
(一)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黄山学院旅游管理学科围绕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等国家战略及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战略部署要求,持续瞄准旅游产业优化升级方向,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学科,为文旅产业提质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
(二)学科建设基础扎实,科学研究成果丰富。
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国家艺术基金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省社科基金、省自然基金、省教育厅课题共80多项,发表CSSCI/SCI/SSCI论文50多篇。获得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
(三)教学科研合作紧密,国际合作效果突出。
与法国瓦岱勒国际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合作办学已超过8年,通过世界旅游组织教育质量认证,持续培养符合国际标准的国际化旅游人才。与美国普渡大学、荷兰萨克逊应用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院校和学术团体进行了积极的合作,创建“中国--荷兰酒店与旅游业应用创新实验室”和“拉美食品研发中心”,取得丰硕成果。
四、社会服务
黄山学院与黄山市人民政府、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市文旅局、各区县政府及各旅游龙头企业均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为地方文旅产业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近年来,参与撰写的决策咨询报告多次得到省市级领导批示。校地/企合作项目百余项,为“大黄山”构建全产业链条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做好人才培养和智库支持工作。立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黄山市文旅产业学院”,为旅游企业提供指导,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五、学科研究方向与特色、优势
(一)“大黄山”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研究
以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孵化)“安徽省区域文化与智慧旅游融合效应重点实验室”为平台,立足“大黄山”旅游目的地,发挥黄山学院地缘与业缘优势,整合政产学研多方资源,全力跟踪“大黄山”文化和旅游发展动态,致力于旅游目的地高质量发展、不同类型、多层级旅游目的地协同演化过程与机制、“两山”转化/生态价值旅游目的地的实现路径、传统文化在旅游目的地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的实现机理与路径等领域研究。
(二)数字文旅产业创新管理研究
以市级技术创新中心“文旅大数据黄山市技术创新中心”为平台,依托皖南区域内数字文旅产业的大量丰富生动地成功创新实践为研究对象,全方位全领域对数字化时代文化和旅游产业进行实地调研与理论归纳创新。定位于对数字化时代的文旅产业发展影响与未来趋势,对数字化条件下文化和旅游企业开展的应用与实践进行总结与理论研究,特别是旅游+、+旅游等跨界、涉旅企业内部治理与运营的实践与创新研究。
(三)遗产保护与旅游活化传承
以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黄山学院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为平台,围绕“大黄山”丰富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以人文地理学、遗产保护学、旅游规划学等理论为基础,多学科联合,通过“遗产+民宿+旅游+研学+生活”模式,对乡村遗产景观、传统手工技艺、民间文化艺术、农村农业遗产等遗产资源的保护与旅游活化传承进行深入研究,助力乡村振兴,以实现遗产保护与地方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双赢。